一包牛奶的诞生:从原料到成品质检竟达1000多项!
2016-12-19
作者:
浏览数:926
对国产乳制品行业来说,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记忆,正是那次事件,重挫了消费者信心,让国产乳品行业一度陷入低谷。8年过去了,行业现状到底如何?
一包牛奶的诞生:从原料到成品质检1000多项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这间大型奶牛养殖场,早上八点正是工人们最忙碌的时候,奶牛被带到转盘式的挤奶设备以后,工人们会麻利地先为它做药浴擦拭。因为细菌含量容易超标,头三把奶是不要的,随后,上奶杯,挤奶,再到奶牛走下转盘,全部下来仅需要8分钟。而整个过程,全部置于电子监控之下。
伊利集团土默特左旗示范牧场场长 付振文:我们通过这个系统可以监测奶牛每一天每一班次的牛奶生产量,并且我们每一个生产的牛奶的点位,在哪个挤奶点呢,都能进行一个可追溯的检查,同时我们每天兽医可以通过降产信息,及时的发现病牛,及时的隔离。
挤完的生牛乳进入冷却罐,几秒钟之内就可以冷却到4度左右,这样的温度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细菌滋生。不过,要变成最后可供上市的牛奶,这仅仅只是第一步。9点半,在完成蛋白、脂肪、抗生素、三聚氰胺等二十多项检测后,刚刚挤下的40吨牛奶被装入奶罐车。
伊利集团土默特左旗示范牧场场长 付振文:所有的罐口都是要进行铅封的,这样保证运输过程的安全,这个铅封是唯一的代码,并且就是只有在去工厂进行检测以后才能打开,中途是不能打开的。
画面上的红线就是运奶车的行驶轨迹,通过每隔10秒回传的照片还可以查看运输实况,实现全程无缝监控。上午10点,这批牛奶运到工厂。
伊利集团奶粉事业部金海伊利有限责任公司质量部检验经理 王彩虹:然后就是有一些理化的一些指标,还有一些重金属的,然后像这些脂肪酸这种监控,包括污染物。大概就是加起来会有190多项。
只有全部检测合格,牛奶才能进入奶仓,再经过分离、均质、超高温瞬时灭菌后,才能成为可以饮用的牛奶,不过要成为可以上市的产品,还需要在无菌环境中,进行真空灌装。
记者 孙超:我手里拿着的就是刚刚生产出的牛奶,就是这样一罐小小的牛奶从原料端到最后的成品需要经过一千多项的检测。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 张剑秋:在国家标准线之上我们又提升了50%的标准,我们制定的叫做企业标准线,那么在企业标准线之上我们又提升了20%的标准,我们制定叫内部控制线,那么可以说伊利来讲很多一些标准,我们远远高于欧美。
品控投入8年翻5倍 乳制品合格率逐年提升
从牧场到工厂,乳制品质量把关的环节之多,超出想象。而每一道把关环节的背后,都是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来自国家权威部门的最新检测报告显示,当前国产乳制品合格率正在逐年提升。
眼前这两台设备,是北京三元食品刚刚从美国引进的,单台价格超过400万元。虽然价值不菲,但利用源于健康奶牛的牛奶研究而来的指纹图谱,企业可以用这种设备快速比对自己生产出的牛奶是否存在问题。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历俊:在三个小时之内检测出来和我们的正常的指纹图谱一对,只要这个指纹图谱一致,就说明这个我们奶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就不存在有掺假的行为,不像我要检测几十万种的元素。
陈历俊估算了一下,这些年企业光在质量检测硬件上的投入已经上亿元,与2008年相比增长了至少5倍。事实上,为了加强质量控制,各大乳企纷纷下大力气引入人才、设备,强化流程管理,尤其在技术上不惜成本进行投入。以乳制品中检测最严格的婴幼儿奶粉为例,目前已全面实现二维码的源头可追溯。
伊利集团奶粉事业部设备部流通技术经理 张晓东:对我们的每一听,每一袋每一盒产品附一个唯一的身份证号码,那么在后续生产过程中,到物流,到销售渠道,一直到消费者,都会利用这一个唯一的ID去扫描我们整个产品的来源去向。
2015年,我国生鲜乳平均乳脂率3.69%,比国家标准高出0.59个百分点;乳蛋白率3.14%,比国家标准高出0.34个百分点;生鲜乳抽检合格率99.34%,比2009年提高1.4个百分点。而三聚氰胺等重点监控违禁添加物检测合格率连续7年保持100%。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的抽检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乳制品监督抽检共计24581批次,不合格62批次,合格率高达99.7%,其中婴幼儿配方奶粉监督抽检1947批次,不合格18批次,其中标签不合格占9批次,合格率达到99.1%,均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监一司司长 张靖:从我们的抽检结果来看,合格率比例也是逐年提升,可以说咱们乳制品,尤其是婴儿配方乳粉在我们国家是最安全食品品种了。
乳企大力建设自有牧场 规模化养殖成主流
奶源质量的提升和近些年我国奶牛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国内的伊利、蒙牛、光明、三元、完达山、飞鹤等企业基本上实现了奶源百分之百来自于自建或合作的规模化牧场,目前我国100头奶牛以上的规模养殖比重接近50%。
飞鹤乳业是一家有着50多年历史的乳品企业,以前奶源主要依赖散户分散饲养,但近十年来,大力建设自有奶源基地,成了他们最主要的奶源获取方式。
飞鹤乳业副总裁 肖光辉:飞鹤应该说在2005年开始建设,在2012年就完成了这个全产业链建设。我们全产业链涵盖了种植、养殖、加工和市场营销服务一体的。所以我们的飞鹤奶源全部来自于我们规模牧场。
目前, 万头以上规模的自有牧场飞鹤在全国有8个,总投入高达50亿元。全产业链的做法,也改变了原来在小而散的状态下,农户、奶站等各个环节利益诉求不一,所导致的质量不稳定的局面。事实上,国内目前的大型乳企基本都采取了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牧场保证奶源的做法。
飞鹤乳业副总裁 肖光辉:我们通过建设产业链呢,产业链的相关方通过相互协同配合,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这样紧密衔接机制
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王艳松:这个方向推动的就是要集中养殖,集中饲喂,包括之前我们说过的统一的兽药,统一的饲料,能够从技术上原料上,包括一些标准上,能够有效的管理。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存栏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8.3%,相比2008年提高28.8%,奶农专业生产合作社达到15161个,同比增加5.4%,是2008年的7倍多。大量散户和小型家庭牧场退出了舞台,行业格局已经发生明显变化。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 张剑秋:通过这种体系的建设和标准的不断的升级,目的就是把我们的第一车间做好。因为只有好的奶源才能生产出好的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