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网上有流言说草莓农药残留普遍,央视记者日前随机在北京购买了8份草莓送检,均检测出含有百菌清和乙草胺两种农药。其中乙草胺在国家的草莓残留物标准中并无登记,相比欧盟标准,有的草莓中乙草胺超标6倍。专家介绍,美国已把乙草胺列为B2类致癌物,如长期食用乙草胺残留的食物,有致癌性。这样的检测新闻不少,奇怪的是,它们大多由央视爆出,这不免让人纳闷:相应的监督部门难道听不到“草莓农药残留普遍”之类的流言吗?
同样的事情,如果记者不去“多事”,恐怕普通百姓更不会去“找事”。笔者昨天在网上咨询了一下有关草莓中乙草胺残留的检测费用问题,这才发现,大量检测机构并没有公布相关费用信息,倒是通过百度发现了检测啶虫脒一个项目的费用,价格在700到800元之间一次。假设乙草胺检测的费用大致也是这么贵的话,那么,被检出,费用也许会有出处;假如没被检出,费用自然由送检人自掏。一个平头百姓愿意冒着这样的风险去“找事”,必定是凤毛麟角,更况这还是在能找到检测机构并且该机构愿意承接这个业务的前提下。这回央视记者仅因为一段流言就买了八份草莓送检,一个检测项目不够,还增加另一个项目,这无非属于一下情况:央视记者送检,免单;央视出检测费用;记者自掏腰包。不管怎么个情况,央视都能做得到。而换做一个平头百姓,恐怕自家心理上就难过得去。
而这一切,对质检部门来说根本就不存在,用百姓的话说,他们就是吃这碗饭的,那些检测的设备、人员基本都是他们自家的,检测技术也是他们的看家本领。关键在于他们是否拿坊间的流言或疑虑当回事。或许有人会说,有些流言不过是杞人忧天,行家不会见风就是雨,兴师动众无事自扰。问题在于,央视记者的检测结果证明,那些流言并非庸人自扰,假如央视记者没有较真,质检部门也充耳不闻,那些残留乙草胺的草莓岂不依旧“害人细无声”?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结果并非一次两次了。
要求质检部门对市场上成千上万的商品都按期全部公布检测报告,显然不现实,但对季节性强的热点商品及时检测、及时报告,还是很有必要的。像记者那样对百姓的诉求敏感一些,出现担忧式流言,立即做出反应,给坊间一个权威的交代,这大约不难做到。
社会是一个各负其责的整体,理论上讲,越俎代庖不是社会成熟的表现,但从现实出发,偶一为之的不得已的角色转换,也算是一种补漏,于社会有益。只是这样“越俎代庖式检测”越少越好,而这完全取决于职责所在的部门用心程度。有关部门不必用“人手少”之类的理由来搪塞,因为记者的总人数也不比质检部门人多,这些份外事也不是记者的强项,他们尚且得空“越俎代庖”一下,再用”人手少”之类站不住的理由来说事,估计脸会泛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