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英国课堂:中学生发明仪器写科学报告
2014-11-17
作者:
浏览数:1152
英国的中学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电脑房的每台计算机都和因特网相连,且速度极快,服务器上还有20多套各门学科的光盘资料共享,可以随时查阅。机械技术课上配有车床、冲床和大批工具,这样学生可以就地取材,马上制作自己需要的模板、框架。学校经费充足,公立学校的经费直接从所属社区的税收中提取。
英国的中学也是以3年为界:前3年需要学习所有的课程加两门外语,从第4学年起可以放弃一部分学科,选定3门作为主修,且主修课范围不受限制,连语数外都可以不选。主修课在最后一年要参加GCSE考试,成绩按A、B、C、D给出。这类似于我国的高中毕业考试,压力远小于高考[微博]。如果对自己要求高一点,可以参加GCE考试,这项考试是以最高的A级标准命题的。但因为大学入学需要面试或是自己联系,所以无论是GCSE还是GCE,它们的成绩仅作为一项参考依据,并不能最终决定你到底进哪所大学。
必修课的减少直接分散了学生,使得每个教室都成了“小班教学”。人数一般是十几个,最多也就二十几个。有一个俄语班甚至只有4个学生!
英国的中学课堂强调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和探索能力。
英国的物理课会有保证不低于1/3的课时被用来做实验,严格体现了“实验引导理论”的理念,而我们的实验课占总课时的比重大概只有1/10左右。化学课也是如此。英国学生做实验时虽然对细节不太注意(曾经发生过烧穿天花板之类的事故),但对于将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关键步骤还是很严谨的。确实,很难想象对于物理这样靠实验发展起来的学科,不做实验的学生会有什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比如数学,在英国,除了我们学的数学外(他们称作puremaths,理论数学),还有应用数学(practicalmaths)。理论数学的课本很简单,只有指数、对数、数列和微积分5章,而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根本就没出现在课本中,可能在初中就一带而过,估计内容也很浅显。数学的精华,则尽在应用数学中。对于这样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他们认为教会学生如何应用尤其重要。因此应用数学被专门列为一项课程,其意义不言而喻。
语文课也倾向于应用,主要任务是阅读文学著作(主要是莎士比亚的著作),作业也是熟读作品,上课时由教师对前一天布置阅读的那一段进行提问。教室里没有讲台,师生十多个人坐成一圈,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讨论。教师提的问题大多只是针对作品本身的事实性问题,很少在生词或是写作手法上大做文章。除了这样的上课讨论外,教师还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书报告,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从所给材料中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校对学生创造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笔者听过一堂初中的电学课,讲的是脉冲,开始一听还吃了一惊,初中就学脉冲?其实实验的器材很简单,由底板和即插即用的零件组成,简直跟“百拼电子世界”一样。做实验实际上就是组装零件,找到哪几个量对脉冲的频率有影响。主要的装置已经做在一块塑料板下面,只要拿来用就行了。这样的方式,乍看可能是忽略了基础的原理教学,但细细体会,还是有其考虑的。既然脉冲已经发明,大量的生产和组装在高科技时代仅仅是“劳动密集型工业”。学会脉冲的原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它应用于生产中。所以学校要培养的就是学生利用现有零件,发明出新仪器的创造力。
笔者看见一台湿度探测仪,可以用来检测花园里是否需要浇水,可谁又能想到,这样的仪器,竟是出自一位初一学生之手!高年级学生的作品就更令人惊叹了。不光是作品,每人还附上了厚厚的一大本课题报告。比如在一台飞机旅客人数统计器的报告中,先是讲自己想到这个问题的由来,再是查资料得出的有关背景知识,接着是自己尝试过的几种原始模型,然后解释设计意图,最后是成品的性能介绍。像这样的作品很多,有“人脑测速器”“刹车安全检测装置““调音盒”……每一样作品都像是真正的科学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