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检测家乡河流:三分之二黑臭水体未公开
2016-12-06
作者:
浏览数:651
小时候曾在其中游泳、抓鱼的家乡河流,如今有多少已经变得难以亲近?黑臭水体已成为公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生态问题。12月3日,“我为家乡测河流”之大学生黑臭水体调查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大学生的检测、调查样本显示,至少有三分之二黑臭水体地方环保部门未公开,同时地方政府黑臭水体治理进度缓慢,在治理方式上存在“治标不治本”的问题。
“黑臭水体”不仅影响城市景观,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而且滋生细菌、蚊蝇,危害周边居民健康。2016年夏天,来自39所高校的75名大学生志愿者按照环保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的要求,检测了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3条河流(湖泊),取得85份检测记录,71份调查问卷,检出至少20多条地方环保部门未公布的黑臭水体。
项目负责人北京科技报记者洪广玉对检测、调查结果进行了汇总解读。根据仪器检测结果,所有记录中轻度黑臭和重度黑臭的总计有30份,占比达到了35.2%,总体上也符合公众对于河流生态的印象。而在71份问卷中,显示为 “黑臭”的有47份,占比约为66.2%;为“无黑臭”的24份,占比约为33.8%;这意味着如果以群众感受为评价标准,黑臭水体的情况将会多出一倍。
如果将这些数据和地方环保部门公开水体数据进行比对,仪器检测显示为“黑臭”的30份记录、28个水体中,已经被公示为黑臭水体的有8个,占比约为28.5%;问卷调查显示为黑臭的47处,已经被公示的有11处,约为23.4%;检测和问卷均显示为 “黑臭”23处记录中,已经被公示的有7处。“也就是说,以本次调查的样本来看,无论哪种对比方式,地方环保部门所公示的黑臭水体都占比不到三分之一。”洪广玉说。
“令人担忧的是,河流污染还在继续,多位志愿者都观察到了非法排污口、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继续污染河流的情形。”洪广玉表示,目前已公示为“黑臭水体”的河流治理也较为缓慢。“更深层的问题是,目前一些地方部门对于河流的治理可能是‘治标不治本’的。志愿者的照片屡屡显示当地有关部门对河流采取了筑堤修坝的方式,这种方式景观上好看了,却阻断了河流与自然界的交流;辽宁葫芦岛茨河、宁夏银川红花渠两地有关部门采用了‘注水冲污’的方式,这种方式可能在短期间让局部河段的水质达标,但无助于恢复河流生态。”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彭应登研究员为本次活动提供了全程指导,他认为,活动得出的数据、结论非常有意义,可以给国家黑臭水体治理提供参考。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教授丁爱中表示,他被学生们的表现深深打动,这项实践活动一方面确实反映了全国黑臭水体的一些现状,另外突出体现了“公众参与”的作用,而他们在活动中所得出的感悟也能够启迪人心。
“我为家乡测河流” 是由北京科技报社旗下“北科智库”主办的环保实践活动,旨在通过环保公众参的方式,实地了解中国河流的环境和水质现状,通过活动成果为环境主管部门提供理性、客观的建议,并借此唤醒全民的环保意识。主办方表示,大学生志愿者已经走出了公众参与黑臭水体治理的重要一步,但由于条件有限,检测的样本数比起全国众多河流仍然只是极少数,今后,社会公众可把大学生“接力棒”传下去,向主办方申请仪器和问卷,继续检测调查河流工作,主办方将免费提供并进行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