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检测认证机构助力“中国制造2025”

2015-11-13 作者: 浏览数:1037

  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引发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智能化成为了制造业的转型目标。为此,德国推出了“工业4.0”概念,美国则推出了“工业互联网”概念,我国则将这一轮产业革命定义为“中国制造2025”。

  检测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UV集团采访了工业4.0专家、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特聘讲座教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智能维护系统产学合作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及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李杰教授,就“中国制造2025”面临的问题及挑战发表了观点。

  中国制造企业必须修炼内功,走出粗放型发展的怪圈,真正实现“中国制造2025”,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核心。那么,中国制造业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检测认证公司在这个过程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作为富有使命感的全球领先检测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UV集团,特地采访了工业4.0专家、美国辛辛那提大学(Univ. of Cincinnati) 特聘讲座教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 智能维护系统产学合作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及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李杰教授,他就“中国制造2025”面临的问题及挑战发表了鲜明而独到的观点,并从检测认证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

  中国制造仍大而不强

  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仍不是制造强国,李教授指出,中国制造业与国际水准仍有明显差距。

  首先,关键技术与零部件仍依赖进口。目前,中国积极进行整体装备开发与制造,但这都是依赖技术或零部件进口。例如高铁,虽然是中国自主制造,但部分关键零部件仍需从国外进口。数控机床、机器人、电机、传感器等零部件或技术仍难以自主开发与制造。“中国制造”仍存在技术缺口。

  其次,中国制造企业缺乏系统化的质量管理。中国虽然是制造大国,但以组装和分制造为主。也就是说,中国制造大部分仍然是为别人生产零部件或产品,那么,这些零部件与产品就必须遵照采购方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国制造企业必须要通过测试和认证。但恰恰中国最缺乏的就是系统的数据收集,及系统化的质量管理。

  第三,中国产品缺乏品牌效应,难以以质取胜。中国制造业依靠组装、分制造、低价格等难以走出国门,想要得到长期稳定的订单很有难度。如今,客户对产品质量、设备安全、以及生命周期服务非常重视,要满足这些需求,不是做一次质量检测就能满足的,必须要有长期且完善的数据采集和质量监控体系。

  达到国际水准,让中国制造走出国门,仅仅是“中国制造2025”的第一步。中国制造企业还应及时发掘并满足客户的内在需求,不能仅仅跟随前沿企业的技术、沿用他人的设计,中国制造业应重视创新和前瞻科技。李教授认为,中国制造企业普遍缺乏创新的信心,对国外技术亦步亦趋。实际上,只要有完善的质量体系和检测平台来衡量产品的安全性能和质量水平,这些“原创”产品就已经符合市场需求。

  检测认证机构为“中国制造2025”排忧解难

  李教授认为,中国制造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专业的检测认证机构,这些机构可以帮助“中国制造”产品达到并超过国际水准,走出国门。

  制造企业走出国门的第一步,就需要权威公正的检测认证机构对“中国制造”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测。每个国家对产品的标准要求都有所不同,例如,一些机床在国内检测只需要花费半天到一天,而要出口日本,需要通过的检测项目更为完备,一般需要花两天到四天完成检测。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的国际化检测公司能够帮助中国企业充分了解各国的产品标准,并获得权威认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其次,中国制造业所缺乏的质量管理和生产系统化正是检测认证机构的强项。目前,权威公正的检测认证机构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的检测和认证,更是提供服务体系及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及服务平台。在检测认证机构的帮助下,制造企业可采用大数据和物联网,随时随地参看任何产品的状态,这让全生命周期服务成为可能。

  仅仅达到标准要求是不够的,客户的内在需求往往都远超国家标准。这种情况下,制造企业不宜为了不同客户而做各种不同标准和要求的检测认证,而应与检测机构结为战略联盟,利用检测认证机构的测试方法和体系,通过产品和客户需求的分析,弥补产品缺陷,并不断进行升级与改进,真正满足客户与市场的需求。

  此外,李教授提出了“无忧制造”的概念。传统的制造系统中,存在着许多无法被定量、无法被决策者掌握的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既存在于制造过程中,也存在于制造过程之外的使用过程中。而“无忧制造”意味着通过功能安全与智能制造,解决看不见的问题,达到真正的生产自动化。在此过程中,如何掌控这些不确定因素,将变量转化为定量,检测认证机构则可以提供有效的帮助。

  然而,实现“无忧制造”必定会大量采用传感器、控制器等,这种情况下,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尤为重要。李教授表示,大数据与物联网可能对制造商的关键技术数据、商业机密、乃至国家机密都构成威胁。这是一个难解的问题,要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则必须分享数据,就像一些手机APP,如果不分享你的地理位置,这个APP就不能使用。手机APP涉及的多是个人信息,而大数据与物联网涉及的是商业机密。

  在利用物联网与大数据时,如何保护制造商信息和国家机密呢?李教授说,目前专业的检测认证机构能够对大数据和物联网进行风险管控。在信息安全方面,检测认证机构首先会将网络公共安全提高到合理的水平,再根据制造企业的要求,对其商业机密和涉及的国家机密进行管控,以保障产品的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其次,检测认证机构还可协助制造企业建立标准,让产品结合大数据和物联网,按需进行自我检查。譬如,未来我们可以设定私家车启动前一分钟、停车后一分钟、或按照一定的周期进行自我检查,以此收集车辆各零部件的运行数据,并进行分析,就能有效预防功能安全问题。

推荐新闻

查看全部 >>
  • 010-51288971
  • 微信咨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