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食药监总局通报了2014年各地食用植物油监督抽检不合格企业名单,其中包括清远164家生产加工企业和经营、餐饮单位。清远自2013年底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以来,一直将食用油质量安全的监管作为工作重点,此次抽检出问题食用油,靶向命中率很高,有效打击了问题食用油的蔓延趋势。
据了解,在公布的问题食用油中,不合格项目主要是黄曲霉毒素B1、苯并[α]芘、溶剂残留量、酸值(价)、过氧化值、极性组分等。其实,这些最新指标在以前没有纳入测量,此次国家食药监总局大规模公布问题食用油,也算是“自揭家丑”,彰显了壮士断腕的决心。
清远多批次问题食用油入黑榜,省食药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不仅不应该批评,反而应该“点赞”。因为清远加强食用油的监管和抽检工作,问题食用油“紧箍咒”要念得更紧。可是,清远在监管食用油工作方面,也确实存在小作坊多、涉及面广、执法人员不足等诸多问题。比如说,清远现有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含分装)12家,在册花生油生产小作坊473家,监管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只能抽检风险企业,对于屡次不达标的企业,有必要作出处罚甚至关闭的决定。
针对问题食用油,广东省市药监局已连夜组织部署调查行动,现场查封了涉嫌问题花生油0.25吨。当然,监管部门不能后知后觉,要对食品生产实现全方位的严格监管、严厉追责,才能杜绝下一个“毒食品”产生。
笔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不管是问题药品还是食用油,主管部门去检查乃至查处的重要线索有赖于公众的举报,毕竟食品安全与公众最为关切,接触面也最为广大。可是,在现实生活中,鲜有公众提供执法线索,才会进一步让问题产品大行其道。
问题食用油的“紧箍咒”,不仅不能放松,还应该念得更紧。问题食用油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更加普遍,由于执法人员缺少,这些地区容易成为监管盲区,一些高风险企业藏身其中,时刻影响着公众的生命。去年清远抽检问题食用油雷厉风行,可是因为个别媒体报道,反而背上了“不作为”的黑锅。笔者认为,抽检问题食用油不能掩耳盗铃,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清远“自曝家丑”的勇气和气魄值得肯定,希望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真正做到给食品安全上紧箍咒,就从一滴油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