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我们关注了针对老年消费者的保健品行业,普遍存在着违法生产销售、虚假宣传的问题。事实上,近些年,随着我国老年人口逐渐增加,群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保健品行业也急速扩张。随之而来的就是行业问题的普遍暴露。
这些保健品的生产销售者,利用老年人关注健康的心理,挂着“祖传、博士”等等头衔、打着“权威认证”的旗号,以免费讲座、免费体检为名,虚假宣传高价兜售。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保健品商家有恃无恐?
江西的刘先生,春节前参加了当地一家医疗器械公司举办的所谓健康讲座。刘先生说,商家用一款所谓的试剂测试了他的尿液,说他属于癌症早期;然后看了刘先生的手掌,说他有前列腺炎。推荐他买4盒灵芝虫草的保健品。
刘先生:当时我还犹豫了一下,太贵了,6000多,结果他们那么一讲,就有点怕了,人就是怕死嘛。
虽然经销商宣称,这款灵芝虫草胶囊,是山东泰安一家公司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研发,并与中国抗癌协会联合推广的。
经销商: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基地,我们是加入了中国防癌抗癌协会,一起去推广。
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与中国抗癌协会均否认与生产商有合作关系。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它曾经在我们这儿鉴定过,因为我们这儿是鉴定机构,但是也不是我们所的合作单位。
中国抗癌协会:肯定不是我们的,我们绝对不会推荐任何保健品。
那么,这款保健品又能否达到其宣传的“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效果呢?根据其说明书中标明的原料和成分,记者尝试联系一些检测机构进行求证。然而,北京、上海等多地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均表示,做不了以植物为主要原料的保健品的成分检测。
上海一家检测公司的工程师:这种是天然的,这个做不了。
记者:如果检测粗多糖的成分能做吗?
工程师:多糖也分很多种。
记者:灵芝粗多糖呢?
工程师:灵芝多糖有两百多种呢。
那么,这些以植物为主要原料的保健品,检测难在哪儿?广州一家检测公司的工程师表示,主要是种类繁杂,且大多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
工程师:如果是化学成分的,指定检测哪个物质,它有对应的方法,相对就好做一些,植物提取的物质,它很多没有国家标准,就难做一点。我们一般通用的就是国标,但是保健品检测比较特殊,一般厂家都有一个企业标准。
这种说法,也得到了一位不愿具名的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认可。他表示,根据现行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在注册申报保健食品时,生产企业只需自行确定保健食品成分检测项目,制定本产品企业标准。
也就是说,如果保健品上市后,监管力度不足甚至缺位,那么,保健品是否合格,以及合格的标准,就控制在生产企业的手中。
广州一家检测机构的工程师说,要想真正检测这种保健品对人体的实际功效,全套的检测费用可高达十万元以上。因此,也很少会有消费者去较真。
工程师:这个要根据项目来定,比如说粗多糖200元,灵芝400元,灵芝三萜、灵芝多糖啊等等,做的项目多钱就多,做的少钱就少。后面还有毒理实验,比如保健品抗疲劳,或者说它有一些其它的功效作用。每个试验做下来也要两三个月,费用就比较高了,一个全套做下来,也得一二十万吧。你们如果想简简单单验证它产品好还是坏,如果简单检测几项,也很难辨别。这个东西,现在保健品市场也很乱。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事实上,即使花费高额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去做检测,其结果也无法证明这些保健品与人体健康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朱毅:实际上,包括虫草或者灵芝的很多研究都停留在细胞实验或者动物实验的层面。目前的研究成果无法得出吃多少才有效的结论,动物实验比细胞实验的参考价值更高一些,但是具体到人体的吸收、代谢、功效发挥等等也都很遥远的。
那么,这种模糊的保健效果,也就是科学无法证实以植物为主要原料的保健品是否对人体必然有益无害,会不会给保健品生产经销商虚假宣传创造条件?
朱毅:偷换概念,比如说,改善贫血,他就说养颜,提高免疫力,缓解体力疲劳,他就说成是补肾,增加肾功能,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就把他夸大为有效治愈三高等等。有意混淆保健品与药品的概念,随意扩大了保健功能的疗效,而且也增加了他的适用人群,这个就是目前保健品行业存在的很突出的一个问题
朱毅认为,造成我国目前保健品行业乱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监管力度不足。
朱毅:现在我们国家的保健品市场存在着事前审批严格,事后监督不力的一个状况。法规虽然特别严格,但是监管力度明显不足,过了严格审批程序的这道门槛,后期定期不定期的监管等等都没有跟上。